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

时间:2022-04-18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要】目的:对冠心病临床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 临床护理 认知行为干预 焦虑 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一种高发病率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剥落后造成血管阻塞,引发血液循环异常,危及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1]。冠心病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并且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软化血管等药物,花销较大,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均较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2]。基于此,为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其负性情绪,需要采取一种普遍适用、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重视,纠正其认知偏差,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3],目前临床广泛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55.63±2.0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3±0.45)年;合并糖尿病21例,合并高血压24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5.49±2.1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57±0.51)年;合并糖尿病20例,合并高血压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冠心病。②精神状况良好,意识清晰,对本研究认可且同意参加。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②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③存在认知障碍患者。④癌症患者。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干预。每天定时打扫病房,开窗通风,维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减少医护人员和探视人员走动,保持病房安静,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健康饮食,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尽快缓解疾病症状,消除疾病影响。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干预。首先,向患者详细介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诱发因素、高危风险、症状、治疗方案以及护理要点等,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和掌握情况。其次,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结合症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理,用法用量,纠正其以往对药物的错误认知,提高其遵医意识和行为。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对其进行反复提问,列举临床治疗实例等,引导患者自己发现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并积极改正,确保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再次,全面分析并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原因和表现情况,对患者进行对症的护理干预,通过言语交流和行为暗示等,帮助其认识到自己情绪上的改变,使其了解冠心病的发病和预后与情绪的巨大关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改善负性情绪。最后,对患者进行行为训练,指导患者静坐、平躺等,选择舒适体位,进行科学的呼吸,放松全身肌肉,放松精神,感受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调整呼吸,释放精神压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估使用SAS焦虑评分[4]和SDS抑郁评分[5],满分均为100分,分数与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呈正比例相关。生活质量评估应用SF-36评分[6],对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生理功能进行综合衡量,各项25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①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①P<0.05。
3 讨论
冠心病临床发病率很高,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慢性疾病,症状复杂,病程长,需长期用药,使其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较大[7]。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主要来源于病痛折磨和精神压力,需要给予及时的护理干预,消除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先进的临床护理模式,是偏向于心理护理的干预疗法,主要目的是纠正患者对疾病和病情的错误认知,提高其生活质量[8]。通过疾病宣教可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了解疾病发病机制、诱发因素、症状、治疗方案等,正视病情,积极接受治疗与护理[9]。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可以帮助患者认识不同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嘱咐患者按医嘱用药,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与患者进行沟通可找到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
本研究中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均获得有效改善,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有积极促进作用,护理价值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说明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效果突出,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改善,有助于症状缓解和预后改善,护理应用意义深刻。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效果确切,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上具有一定优势,应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普及,提高整体的护理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文丹利.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价值分析[J].健康之友,2019,2(17):38.
[2] 郎巍.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5(23):146-147.
[3] 王彤.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8):241-242.
[4] 高米,朱艳芬.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2):133,136.
[5] 马凤萍.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0):28.
[6] 林艺君,叶晓群.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临床护理的效果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22):90-91.
[7] 朱怡柯,赵楠,张洁.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2):245-246.
[8] 杨娟,孟珍.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体会[J].家庭医药,2019,7(12):98.
[9] 刘迪娜.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7):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