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踝肌腱转位术治疗创伤性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4-14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要】目的:观察保踝肌腱转位手术治疗创伤性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5例创伤性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损伤部位分为对照组(6例,胫后肌腱(PTT)移位组)和观察组[9例,胫后肌腱(PTT)+踇长伸肌(EHL)、趾长伸肌(EDL)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AAM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以及背伸肌力。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行保踝肌腱转位,跟腱均有挛缩,均行经皮跟腱三点式延长;跟骨截骨外移治疗5例合并跟骨内翻患者;两组随访无肌腱断裂,1例伤口延期愈合(合并2型糖尿病)并发症,通过控制血糖、换药治愈,两组末次随访跖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踝肌腱转位术可有效重建创伤性足下垂患者足背伸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保踝 创伤性足下垂 肌腱转位术
 
足下垂畸形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并阻碍其日常活动。手术治疗创伤性足下垂的标准是:经过正规观察、保守治疗6个月后,踝关节背伸、足下垂症状无改善[1]。基层医院对此类损伤多延迟治疗或采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牺牲了踝关节的灵活性,患者满意度极低;保守治疗需要终身佩戴支具。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5例创伤性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保踝肌腱转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5例创伤性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损伤部位分为对照组(6例,胫后肌腱(PTT)移位组)和观察组[9例,胫后肌腱(PTT)+踇长伸肌(EHL)、趾长伸肌(EDL)移位组]。按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科学会标准[2],神经损伤分为5度,两组腓总神经损伤病例全部为I度。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2.5±4.2)岁,腓总神经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高坠伤5例。两组患者均在受伤后6~15个月就诊治疗,平均(9.3±1.2)个月,肌电图腓总神经损伤和足背伸障碍均无恢复迹象。术前体检患者均有明显跛行及足下垂症状,术前体检示胫后肌肌力均为正常,踝关节背伸障碍。两组患者手术行保踝肌腱转位,其中跟骨截骨外移治疗5例合并跟骨内翻患者;9例跟腱患者加行经皮跟腱三点式延
长;两组无肌腱断裂,1例伤口延期愈合(合并2型糖病)并发症,通过控制血糖、换药治愈。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大腿上止血带,消毒铺敷料,计时。C臂定位足舟骨,内踝后至足舟骨区小切口,显露确认PTT,向近端牵拉,在止点切断肌腱。向上抽出PTT(距内踝尖8 cm)。经胫腓骨骨间膜入路,外移PTT;C臂定位中间楔骨,测量PTT直径,配套钻花建立骨隧道,经过趾长伸肌支持带下引出PTT。导针引导PTT穿出中间楔骨,调节PTT张力,背伸踝关节10°,肌腱挤压钉通过骨隧道固定于中间楔骨。其中观察组9例加用手术:重叠、短缩EDL和EHL并与转位后的PTT缝合,加强足背伸力量。术后背伸踝关节10°,石膏固定。术后给予常规消肿、预防感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镇痛治疗。术后严格遵循:术后2周严格限制踝关节跖屈,6周踝关节免负重功能锻炼;12周佩戴支具行走。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踝关节背伸功能Ninkovic评分优:踝关节主动背伸>0°;良:踝关节主动背伸-10~0°;可:踝关节主动背伸-20°~-10°)[3]。步态改善功能HallG评分[4]优:步态无异常,行走自然;良:步态基本正常,行走基本自然;可:步态改善,行走可见轻微足下垂畸形;差:跨阈步态,明显足下垂畸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情况
15例患者手术行保踝肌腱转位,其中5例合并跟骨内翻患者加行跟骨截骨外移;15例患者跟腱均有挛缩,均加行经皮跟腱三点式延长;两组无肌腱断裂,1例伤口延期愈合(合并2型糖尿病)并发症,通过控制血糖、换药治愈。随访6~24个月,平均(13.5±1.25)个月,两组最后随访踝关节背伸肌力明显改善,均由术前0级恢复至3~4级。踝关节背伸功能Ninkovic评分优11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6.7%;步态改善功能HallG评分优5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3.3%。
2.2 两组患者手术侧踝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跖屈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侧踝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末次比较,①P<0.05。
3 讨论
腓总神经损伤最终结果是腓骨短肌腱无力,后足内翻、足下垂畸形,并有向马蹄高弓足发展的可能。患者腓总神经损伤后,其小腿伸肌群功能丧失,屈肌相对而言力量强大,从而导致足下垂发生。解剖显示,腓总神经由坐骨神经在膝关节上分出,行于股二头肌腱深侧,绕过腓骨头至其前方,相对固定,故易受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即使早期实施吻合修复,只有60%~70%的患者运动功能可能恢复,一期吻合失败后基本丧失二次手术吻合机会。目前有前瞻性研究证明,神经修复手术后,将肌腱早期转移与神经重建手术相结合更有意义。虽然已有人提出肌腱转移手术具有改善神经元再生的能力,但相关研究较少。本组病例多为交通事故伤、高坠伤,无I期修复手术史。保守治疗观察时间均大于6个月,肌电图检查显示无神经恢复。
既往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足下垂,效果可靠。研究证实PTT肌力强大,维持足弓以及踝关节跖屈是其主要功能,是自体肌腱移位的良好选择。
本组15例陈旧性腓总神经损伤足下垂患者,采用保踝肌腱转位手术治疗,通过随访,足下垂患者行走功能改善,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跨阈步态消失。显示保踝肌腱转位手术治疗陈旧性腓总神经损伤足下垂,不需异体人工肌腱,不增加医疗费用,不受医疗伦理限制,手术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患者踝关节背伸功能均得到良好改善,效果明显。两组末次随访无肌腱断裂,无医源性平足症;1例伤口延期愈合(合并2型糖尿病)并发症,原因为术前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偏高,术后通过控制血糖、换药治愈。本组随访时间较短,远期踝背伸肌力变化有待观察。
两组患者术前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跖屈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保踝肌腱转位术可有效重建创伤性足下垂患者足背伸功能,提高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 DREHER T,WOLF S I,HEITZMANN D,et al.Tibialis posterior tendon transfer corrects the foot dropcomponent of cavovarus foot deformity in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J]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2014,96(6):456-462.
[2] 尹望平,陈琳,陈德松.腓总神经卡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8):477-479.
[3] NINKOVIC M,SUCUR D,STRAROVIC B,et al.A new approach to persistant traunatic peroneal nerve palsy[J].Br J Plast Surg,1994,47(3):185.
[4] HALL G.A review of drop-foot corrective surgery[J].Lepr Rev,1977,48(3):18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