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镶牙治疗后疼痛的治疗及护理干预

时间:2022-01-18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 分析口腔修复镶牙治疗后疼痛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口腔修复镶牙后疼痛的患者进行研究,在其出现疼痛情况后立刻采取治疗措施,并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随后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护理前后疼痛等级,记录各等级人数,同时使用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价生活质量,并记录护理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疼痛等级评价结果,护理前,多数患者疼痛等级在3、4级,护理后则集中在1、2级,护理后疼痛等级明显降低(P <0.05);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 <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期间仅有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并未造成不利影响。结论 对于口腔修复镶牙治疗后疼痛患者,只要针对性采取治疗方案和护理干预措施,就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并降低恢复周期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患者牙齿健康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口腔修复 镶牙治疗 疼痛 护理干预

口腔修复主要针对牙齿缺损、缺失患者,应用嵌体、全冠、义齿等对缺损部位进行修复,不仅能够改善牙齿外观,还可以治疗牙周病,对保障患者口腔健康具有积极意义[1]。多数患者在出现疼痛后会自主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疼痛加剧,甚至还引发了牙周感染,对于后续恢复十分不利[2]。因此,临床上对治疗后疼痛尤为重视,一旦发现疼痛情况,就需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并采取合理护理干预方案,为患者制订契合恢复周期的方案,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3]。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口腔修复镶牙治疗后疼痛的治疗及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口腔修复镶牙后疼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是经过口腔修复镶牙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手术实施顺利,治疗效果较优,患者未罹患其他疾病,身体情况较好,无精神类疾病,语言交流正常,能够反馈有效信息,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符合研究标准。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为(45.36±7.53)岁;牙列缺损43例,17例采取可摘局部义齿治疗,19例采取固定义齿治疗,7例采取种植义齿治疗;牙列缺失31例,普通总义齿治疗12例,覆盖义齿治疗9例,固定义齿治疗10例;颌面缺损26例,正畸治疗14例,牙周夹板固定治疗12例。所有患者均是术后产生明显疼痛感,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在4分以上。多数患者表现为咬合痛,进食时疼痛加剧,少数是自发疼痛,痛感强烈,疼痛时间在5~79 d,平均时间为(42.63±15.47)d。
1.2 方法
1.2.1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拟定,就疼痛发生原因而言,多数患者是由于修复部位发生炎症;若在短时间内就出现疼痛,并确认为炎症,可采取口服消炎药方案,无须服用镇痛药物;若是炎症已经发展得较为严重,有溃疡面形成,此时痛感较为强烈,可将药膏敷在患部,并口服消炎药、镇痛药;若是已经有炎性增生组织形成,患部可见明显损伤情况,则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切除损坏组织,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活动义齿、种植义齿患者,可能是由于义齿磨合导致疼痛,需要清理骨刺、骨突等,必要时进行冠修复。
1.2.2护理干预措施
(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该总结术后疼痛情况资料,制定宣传材料,随后对患者进行讲解,明确疼痛发生原因以及相关解决措施,讲解过程中语言需直白明了,确保患者能够听懂,讲解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提问,确保其准确掌握。对于相关处理措施,由医护人员进行处理,需患者明确的理念是不能私自采取措施干预,一旦有明显疼痛情况,应该及时反馈,以便医护人员采取措施。(2)饮食指导:饮食内容是护理期间需要关注的重点,多数患者由于修复部位未完全愈合,就开始进食生硬食物,导致患部受损,引起疼痛,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应柔软,初期尽量进食流食,随后逐渐过度,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偏冷、偏酸、偏辣食物。(3)日常清洁:清洁工作尤为重要,良好的清洁工作能够减少细菌滋生,避免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早晚清洁牙齿,三餐后使用漱口水清洁,并定时评估清洁状态,若不符合标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讲解,以便于后续改善。(4)加强关注:炎症、义齿松动、义齿损坏、食物塞嵌等异常情况持续发展也会导致疼痛,延缓恢复周期,因此需要加强关注,每日进行检查,若患者感到不适,需及时反馈,以便于尽早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使用VA S评价护理前后疼痛等级,分析各等级占比情况,分值在0~10分。0分表示无痛感,为0级;1~3分表示轻度疼痛,有一定不适感,为1级;4~6分表示中度疼痛,已经对生活产生影响,为2级;7~9分表示中度疼痛,已经无法正常休息,为3级;10分代表最痛,为4级。使用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评价生活质量,分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分值越高代表质量越好。统计护理期间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感染、义齿损坏、咬合不利等。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各疼痛等级比例
护理前,患者多数评价为3、4级,有少数2级,护理后,多数患者评价为1、2级,有少数为0、3级,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各疼痛等级比例[n(%)]

2.2 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躯体功能评分为(39.26±6.59)分,护理后评分为(53.61±5.88)分,护理后明显改善(t=16.248,P=0.001);护理前心理功能评分为(48.92±7.63)分,护理后评分为(62.38±6.94)分,护理后明显改善(t=13.050,P=0.001);护理前社会功能评分为(41.83±3.48)分,护理后评分为(61.32±2.96)分,护理后明显改善(t=42.661,P=0.001);护理前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43.29±4.62)分,护理后评分为(57.94±3.17)分,护理后明显改善(t=26.147,P=0.001)。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护理期间出现2例感染,1例义齿损坏,1例咬合不利,共计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发生率较低,发现及时,经过治疗后未造成不利影响。

3 讨论

口腔修复治疗是目前治疗口腔疾病的有效措施,能够改善口腔状态,避免口腔疾病进一步发展。治疗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确认其符合修复原则后,才能考虑下一步治疗措施[4]。现有的口腔修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对多种口腔疾病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术后还是有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如疼痛、炎症、修复体异常、材料过敏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疼痛,其他异常症状最终也会发展为疼痛[5]。口腔修复后疼痛主要有3种表现,即咬合痛、放射痛、自发痛,患者会因此而产生明显不适感,对后续恢复流程十分不利[6-7]。
治疗后疼痛的主要治疗原则就是控制疼痛来源。发生疼痛的主要原因有炎症、义齿未能契合等,需根据原因采取措施[8]。对于炎症,需积极使用药物干预,避免炎症进一步发展,若已出现组织坏死情况,应及时采取手术切除坏死组织,若义齿未能契合,则需及时调整,清理骨刺,使之符合患者口腔情况[9-10]。在治疗过程中,为充分保障疗效,及时控制疼痛,需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辅助,促进患者的有序恢复。护理方案多基于健康宣教、饮食指导、日常清洁、加强关注4个方面开展[11-12]。
本研究结果表明,疼痛等级评价结果,护理前,多数患者疼痛等级在3、4级,护理后则集中在1、2级,护理后疼痛等级明显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期间仅有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并未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口腔修复镶牙治疗后疼痛患者,只要针对性采取治疗方案和护理干预措施,就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并降低恢复周期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患者牙齿健康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