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栓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

时间:2022-01-10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栓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将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将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设定为试验组,每组49例。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急诊介入治疗 早期康复

脑血栓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发生原因是脑动脉主干出现硬化或者支动脉出现硬化,导致血管厚度增加、血管内狭窄,最终形成血栓[1]。急性脑血栓患者致残率、致死率更高,治疗难度大,后遗症较多。脑血栓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长期服药影响患者心理情绪。有研究报道,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后,患者偏执、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特别突出[2]。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多病共存,多药共用,病情日久迁延,医疗费用增加,使患者身心疲惫,加之药物不良反应,使患者心理不健康。因此,在治疗的同时,需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这对患者身体康复,病情控制有重要临床价值[3]。本文主要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帮助,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将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将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设定为试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年龄范围48~80岁,平均年龄为(64.00±2.20)岁。试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2,年龄范围48~81岁,平均年龄(64.50±2.10)岁。纳入标准:符合临床急性脑血栓的诊断标准;精神状态与认知功能良好;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在知情书上签字。排除标准:精神病者;严重语言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心、肝、肾等脏器受损者。本次研究已申请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采取SPSS 22.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符合研究的正态分布,且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包括健康宣讲、心理指导、并发症预防指导等。试验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干预。(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原因,给予理解和疏导,消除不良的负面情绪,鼓励患者战胜疾病信心,详细讲解康复训练的作用和优势,提高治疗依从性。(2)宣教:对疾病进行宣教,提高患者疾病知晓率,讲解康复训练的有关事宜。(3)康复训练:依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坐位训练、咽部训练等,并进行体位护理。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70%;有效:临床症状有缓解,NIHSS评分下降50%~69%;无效:病情无任何变化或者加重,NIHSS评分下降在20%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NIHSS评分应用NIHSS进行评估,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应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1.3.3 护理满意度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10项内容,每项10分,整个调查表分值为100分,调查分数≥80分代表非常满意,分数在60~80分代表满意,分数<60分代表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试验组患者中达到显效标准的有44例(89.79%),达到有效标准的有2例(4.08%),达到无效标准的有3例(6.12%);对照组中达到显效标准的有24例(48.97%),达到有效标准的有12例(24.48%),达到无效标准的有13例(26.53%)。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7%(46/49),对照组为73.46%(36/49)(χ2=7.4695,P=0.0062)。
2.2两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两组在护理前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s)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中非常满意为40例,满意为7例,不满意为2例,护理满意度95.91%;对照组中非常满意为28例,满意为11例,不满意为10例,护理满意度79.59%。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有差异(χ2=6.0775,P=0.0136)。

3 讨论

急性脑血栓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恢复期慢。据统计,我国脑血栓发患者群占总人口的35%左右。脑血栓不仅会导致语言障碍、身体障碍、智力障碍,也可影响神经功能、呼吸道功能、消化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4-5]。急性脑血栓发病后最佳的康复期是在1个月内,在此期需要不断的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使神经功能、语言、肢体等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6]。
脑栓塞是指在血栓形成的基础上,病变的动脉壁向脑组织供血,造成供血范围内的梗死和坏死,继而产后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脑栓塞可导致失语症和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心理护理十分必要。腹式锻炼能促进肺扩张,预防肺炎,还可以刺激肠道蠕动。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对改善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7]。有3种原因可引起脑血栓:心源性、非心源性、原发性。心脏性脑血栓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脑血栓的主要特点是急性发作,起病前无异常症状,可引起局部疼痛及眩晕。脑脊髓液检查、生化检查、血便检查和CT检查是脑血栓患者基本临床检查项目。为脑血栓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临床护理效率。同时,告知患者注意锻炼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严密观察病情,若发现不适感立即停止训练,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一旦具备了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则可出院。为确保康复效果,促进患者进一步康复,减轻患者和家属负担,详细的出院指导十分重要[8-9]。给予患者一份出院康复训练计划,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计,与家属沟通,得到其配合,嘱患者及时复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康复计划[10]。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1)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说出心里的困惑和困难,然后给予支持和安抚,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护患关系,同时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最终增加患者治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2)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宣教工作可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护理方法、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方法,从而增加了患者疾病知晓率,对治疗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增加患者配合度[11]。(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中的早期康复训练,通过对患者肢体、体位、坐位、咽部的早期强化训练,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强化训练,获得最佳恢复效果,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由于患者病情较重,肢体训练对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预防较好;帮助患者翻身,把腕部抬高,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发生肢体麻木、压疮等;坐位训练可帮助恢复受损神经功能;咽部训练保证了患者的能量供给,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12-13]。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患者NIHSS和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明显缓解,提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能力,提升生存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神经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