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

时间:2021-07-22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 评价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脑瘫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采取家庭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5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家属对患儿康复效果的总满意度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儿脑瘫患儿采取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的肢体康复效果,提升患儿家属对患儿康复效果的满意度。
关键词:脑瘫 儿童 家庭康复护理 康复效果 满意度

小儿脑瘫即小儿脑性瘫痪,发病部位为脑,并累及四肢。如果存在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等原因,则易诱发小儿脑瘫。在临床中,小儿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较多,如身体发软、自发运动降低、身体发硬、反应迟钝及斜视等。因小儿脑瘫对患儿的成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措施。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家庭康复护理方案的实施能够起到改善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1]。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评价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脑瘫患儿,均符合2005年全国脑瘫会议中有关“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2],且均经CT或MRI诊断确诊,所有患儿均在家属(监护人)知情的条件下签署相关治疗和护理的同意书。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原发性精神异常及不配合此次试验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8例、女患儿22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4.48±0.32)岁;病程为9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41±0.29)年;偏瘫类型:18例为左侧偏瘫、20例为右侧偏瘫、12例为左右交替性偏瘫。对照组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1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4.59±0.21)岁;病程为9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32±0.38)年;偏瘫类型:18例为左侧偏瘫、21例为右侧偏瘫、11例为左右交替性偏瘫。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即根据儿科常规护理流程执行,处理好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使患儿获得安全、可行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家庭康复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包括:(1)健康宣教干预。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干预,耐心为患儿家属普及“小儿脑瘫”相关知识、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提高患儿家属的认知水平,使患儿家属在后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中的依从性及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2)头部控制练习干预。协助患儿家属指导患儿进行头部控制练习,使患儿行被动坐位,后背和家长的胸腹部紧靠;为了防范患儿头部后仰或者倒下,家长需用一只手将患儿的两手控制于胸前位置,另一只手确保患儿的头部处在正中部位。(3)坐位练习干预。将患儿的双腿分开,基于家长的膝上跨坐,家长一只手将患儿扶稳,另一只手按住患儿的躯干下部,然后针对躯干垂直面进行直立位训练,使患儿自己主动坐下;如果患儿存在全身肌张力偏低的情况,可坐在自制的小桌子上,家属在患儿正前方位置,在患儿坐下的过程中,对患儿的坐姿进行矫正;如果患儿的肌张力偏高,家长需为患儿提供背后支撑,尽可能的前屈髋关节;如果膝关节同时屈曲,那么家长的双手需从患儿的腋下伸出,然后对患儿的膝关节进行按压,确保患儿的双下肢得到有效伸直,从而确保患儿坐位的正确、舒适。(4)爬行练习干预。家长基于患儿的身后正中位置双膝跪下,利用双手托稳患儿的骨盆,逐步朝前推动患儿的下肢,以起到指导患儿进行爬行练习的作用。
1.3 评价标准
(1)根据患儿护理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将康复疗效分为3个等级,显效:经积极护理后,患儿的肌张力明显改善,姿势异常消除,日常生活、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发育健康[3];有效:经积极护理后,患儿的肌张力有所改善,姿势异常有所改善,日常生活及运动功能处于恢复状态,发育较健康;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根据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患儿的肢体康复情况,纳入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5个维度,每项0~2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儿的肢体发康复效果越显著[4-5]。(3)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家属(监护人)对康复效果的满意,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3个等级,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6-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康复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康复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儿的肢体康复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肢体康复评分对比

2.3两组患儿家属对患儿康复效果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满意38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满意16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4例,总满意度为72.00%。观察组家属对患儿康复效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脑瘫会对患儿的健康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针对小儿脑瘫患儿,不但需要加强临床治疗,还有必要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8-9]。本研究中重点提到家庭康复护理方案的实施,即以“家庭”为前提条件,在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的基础上,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实施康复干预,一般在患儿出院后实施。在家庭康复护理期间,家长需加强患儿的头部控制练习、坐位练习、爬行练习、站立练习及心理康复练习等,具备科学性及有效性,可显著提升患儿的肢体康复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5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对患儿康复效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患儿采取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的肢体康复效果,提升患儿家属对患儿康复效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国敏.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4):2330-2331.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3]王玉芬,刘娟.康复护理与高压氧联合干预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3):351-353.
[4]孙秋冬.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2):1499-1501.
[5]赖小莉.小儿脑瘫患儿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后的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4):123.
[6]赵云.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对自理能力的影响观察[J].人人健康,2019(20):11.
[7]李海英.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8):127.
[8]曹颖,汤淑斌,林格芳.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患儿术后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43(7):1170-1172.
[9]严晓岚.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2):184-185.
[10]李容,万娜.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