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脑梗死大血管病变价值分析

时间:2021-03-05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早期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A组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B组应用TCD检查。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B组异常检出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血管病变部位检出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早期患者使用TCD进行检查,虽然无法确定脑出血大血管病变的具体区域,但是可以及时发现大血管病变部位,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方法,对于评估脑梗死患者脑出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梗死 早期 诊断效果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通过声波发出装置作为能源的doppler检查方法。超声自身穿透性较好,而且超声速在同一均匀的媒体中传播无方向性变化,一旦遇到不同媒体表面会有部分反射,但是剩余部分可继续传播,因此可以对人体不同组织进行成像。同时人体血液中包含了大量的红细胞,可以将其当作散射体,而被反射回来的散射波就是多普勒频移信号的主要组成,可以对深度、血流方向以及血流速度进行判断,准确度较好。脑梗死属于一种临床高发性疾病,多由于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疾病,造成脑组织的缺血以及缺氧,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非常关键,通过检查在疾病早期即进行干预,以控制疾病进程。TCD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查手段,可以对脑部血管进行清晰成像,对于疾病早期诊断较为关键[1]。本文对TCD在脑梗死早期患者中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1月选取脑梗死早期患者92例,随机分两组,各46例。A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2~78岁,平均(60.12±15.87)岁;发病时间3~24 h,平均(13.56±10.87)h。B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3~78岁,平均(60.76±15.23)岁;发病时间4~24 h,平均(14.12±9.65)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以自愿方式加入本研究,可独立完成试验,无其他重大疾病。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颅脑感染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方法:(1)A组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梯度强度33 m T/m,最高切换率120 T/ms,使用圆形极化头部相控阵线圈,对头部进行扫描,并对图像进行重建。序列扫描参数:T1W1、T2W1、DWI EPI序列。(2)B组应用TCD检查,选择数字化TCD系统,患者均选择平卧位,告知其在检查时要保持安静状态,使用2 MHz脉冲探头,经过双侧枕窗、颞窗,对大脑后动脉、前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等进行检查,确定各项指标,对疾病进行判断。
观察指标:(1)分析两组患者各项异常检出率,包括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速度减低、血管杂音等。(2)分析两组患者大血管病变部位检出率,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病变。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异常检出率比较:B组各项异常检出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异常检出率比较(n)

两组患者大血管病变部位检出率比较:B组大血管病变部位检出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大血管病变部位检出率比较(n)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脑部疾病和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为脑梗死,作为一种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一旦未能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诊断和治疗,则会为患者带来无法估计的损伤,包括运动障碍、语言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后期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疾病早期的诊断非常关键。目前对于脑梗死可采用CT、MRI等方法进行检查,而新型的TCD检查也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其中DWI以及TCD在临床中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TCD以其高准确率在临床得到认可,本研究对上述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进行分析[2]。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速度减低、血管杂音异常检出率低于A组。其原因为DWI是通过弥散方式进行成像,将组织中水分子的随机运动-布朗运动进行展示,其中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数量级为10~5 mm2/s,脑实质数量级为8.9×104 mm2/s,纯水为28.5×104 mm2/s,因此活体中测量扩散需使用快速成像的方法,将水分子扩散运动的速率与状态进行反应,对疾病进行判断,一旦机体出现缺血状态,局部的ATP下降造成钠-钾泵失去正常功能,使钠和水进入细胞中,因此细胞肿胀,造成细胞外部间隙减少,而细胞外水分子进入细胞内部,使细胞内水分子增加,造成缺血区的弥散下降,出现DWI的高信号,但是该技术无法区分梗死的早期病灶中心与周围尚处于细胞毒性水肿阶段的肿胀细胞[3-4]。TCD属于一种无创伤检查方法,可以无创伤的穿透颅骨,使用超声多普勒效应对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学情况进行展示,直接反应出血管的狭窄、痉挛以及缺血,但是对于缺血区病理进程无法进行准确的观察,不能反映缺血区域的范围以及程度,因此准确率不足[5]。
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B组大血管病变部位检出率显著高于A组。原因为TCD操作便捷并且重复性较好[6],可以对血管的血流速度、方向以及频谱进行连续、动态化的检查,弥补了CT检查无法清晰展示血流动力学的缺陷,更加准确的反应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7]。TCD检查过程中可以对血流速度进行观察,以了解患者脑动脉管腔大小、血流量、血流速度,对于患者脑动脉管腔大小以及血流量进行分析,血流速度增快直接显示除动脉狭窄部位的直接改变[8],一旦管腔发生严重狭窄或完全阻塞,则会直接显示出血流速度,并且在检查过程中结合频谱、杂音和压颈试剂,增加检测的准确性,如果发现两侧血管差距较大,则需要寻找原因,因此对于一些大血管的病变可以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发现其中问题,对于缺血性病变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9]。
综上所述,脑梗死早期患者使用TCD进行检查,虽然无法确定脑出血大血管病变的具体区域,但是可以及时发现大血管病变部位,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方法,对于评估脑梗死患者脑出血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琴,张中宝,曾雅清,等.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21):2345-2352.
[2]赵敏,段枫,雷霞,等.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9):124-125.
[3]毕立杰,袁方,杨方,等.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分流信号在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中的预后预测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10):813-818.
[4]薛洁,耿献辉.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5):50-52.
[5]刁云会.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早期脑梗死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9):198-199.
[6]李慧英,郑晓风,杨淑贞,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功能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9):468-473.
[7]夏坤伟,陈礼刚,张苓,等.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血小板计数对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6):1746-1749.
[8]张敏,靳航,吴江.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TIBI分级与血管再通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35(1):30-34.
[9]龙翠英,郑春玲,曹新亚,等.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脑梗死部位及TCD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