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研究

时间:2021-02-07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不断探索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概念被提了出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由处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针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学校建设特色而提出来的。为适应高校转型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推进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培养一批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能够在未来畜牧兽医领域发挥实际作用的应用技术型兽医人才为目标。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等方面[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兽医人才的根本保障,开拓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方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1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与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行业、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服务等4个方面相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生产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一定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必须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不仅拥有能解决专业岗位技术问题的素质,而且要具有沟通、交流和组织的能力。
  1.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案。在“压缩理论、强化实践、优化专业内涵”的思想指导下,以“能力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兽医行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调研,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改革小组进行了充分论证,在原有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修订(修订理论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修订实践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制定企业阶段学习培养方案)。
  加強对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研究。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按新的专业目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改变原有教学计划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列性和完整性的状况[2]。将原先过细与过分独立的课程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重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大公选课和实践课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使调整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完善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夯实动物医学本科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础。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应用型兽医人才。
  2.1 强化校企合作,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
  即累计有3年时间在校学习,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由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和制定企业学习计划和考核办法。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前三年的课程学习,最后一学年在企业学习与实践,实行双导师制,并完成毕业论文。
  2.2 构建“平台+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专业人才的要求,构筑公共课平台,基础课门类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选修课平台。
  采用“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实验课、劳动课、社会实践与调查、科研与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临床诊疗实习、毕业实习构成基本技能与素质训练模块;由综合专业实践课构成柔性方向拓展模块和由动物医学相关临床实习和综合实习等构成柔性方向综合模块[3]。其中基本技能与素质训练模块均为必修内容,柔性方向拓展和综合训练模块中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工作趋向、兴趣和爱好选修。
  2.3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动物医学本科专业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中应包含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劳动课》、《社交与礼仪》、《形式与政策》、《安全教育》、《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课程。思想道德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应当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4]。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 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基地是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
  3.1 课程体系的改革
  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等。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原则,强化基础课教学,拓宽专业面,尽量选用统编教材、21世纪教材和规划教材,同时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使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
  3.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措施,是本科生育人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3.3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需要,应采取多种激励和引导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打造“双师”或“双能”(既能讲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型教师队伍[5]。通过引进、送出去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提高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可以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4 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质量保障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目的在于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实施[6]。首先修订完善实践教学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应用型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设置创新学分、设立创业基金,以及推行“多证书”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实践训练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主动性,从而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其次应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4 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变课堂灌输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其次,在考试方法上,改变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课程(如动物外科手术学、动物解剖学、动物临床诊断学等)进行考试改革,把理论考试转移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上。

  5 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学生畢业后主要从事畜牧养殖类工作,利用现有养殖场在大三、大二学生群体中挑选优秀的学生担任畜牧场厂长助理、禽病诊断员、猪场技术员等职务,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创造开发创新能力。
  参与各级、各类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比赛,多次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为重点的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有计划地实施了大学生助教助研计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