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模式在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

时间:2021-01-18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 探讨目标管理模式在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目标管理模式,两组患者均干预7 d。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转变为半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量表(FACT-G)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观察组患者的FACT-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标管理模式应用于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的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目标管理模式 胃癌 留置胃管 并发症 生活质量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方法,但手术属于重大创伤,术后康复进程缓慢,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术后患者仅残留小部分胃或全胃切除,往往需要行肠内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对护理要求较高[1]。此外,胃癌根治术后需要常规留置胃管进行持续性的胃肠减压,从而辅助肠道功能恢复,并预防吻合口漏等并发症,但同时,该措施也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故寻求更高效的护理方法对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重大意义[2]。常规护理流于形式,效果欠佳,而目标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具有针对性强、落实效果好等优点,能够更高效地促进患者康复[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目标管理模式在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3~79岁,平均(58.46±4.37)岁;胃癌组织学分型:乳头状腺癌17例,管状腺癌13例,黏液腺癌1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4~78岁,平均(57.97±4.40)岁;胃癌组织学分型:乳头状腺癌18例,管状腺癌11例,黏液腺癌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胃癌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2)患者符合手术指征并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留置胃管;(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外伤史者;(2)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3)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4)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胃癌根治术及留置胃管具体操作:令患者呈切口卧位,于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胃、肿瘤及周围组织情形明确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依次游离大网膜、胃网膜右动脉根部、小网膜,离断十二指肠;进行淋巴结清扫;离断胃近端;胃肠吻合重建通路;缝合腹部切口;术后插入胃肠减压胃管,外接负压吸引器,每日以生理盐水冲洗保持胃管通畅。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术后早期,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并出现排气排便后,拔除胃肠减压管;适时将流质饮食替换为半流质饮食;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7 d。
1.3.2 观察组
胃癌根治术及留置胃管具体操作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目标管理模式:(1)联合科室医护人员成立目标管理小组,总结以往护理胃癌根治术后留置胃管患者的经验。(2)小组成员联系护理现状、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共同商定规范性的护理标准,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个人诉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设计合理、可达成的目标,包括加快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并采取对应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设置巡视时间;每日进行风险项评估;监测调整胃管插入深度,保持胃管前端到达胃体较低部位,确保胃管固定牢固,防止折叠或脱出至食管内或口咽内,每隔2~4 h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1次,以保持管腔通畅;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避免变换体位时胃管牵拉加重对咽部的刺激,监控胃管及负压吸引器状态,观察胃液色、质、量,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改变或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加强呼吸道护理,每日用棉签清洁患者鼻腔、口腔,保持呼吸道及口腔清洁畅通,辅助患者排痰;使用盐水纱布覆盖患者口唇,并涂抹石蜡油,嘱患者勿张口呼吸,防止口唇干裂;对躁动不安或意识不清的患者适当约束其双手,防止鼻管牵扯、滑脱;鼻饲前确认胃管状态无异常后再行鼻饲,根据患者个体消化吸收情况合理配置鼻饲量,控制鼻饲温度与室温相近;待患者肠蠕恢复、肛门有排气、腹胀消除、肠鸣音恢复后方可拔除胃管,拔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患者屏气,先缓慢往外牵拉,当胃管前端靠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尽可能减少刺激。(3)对小组成员开展定期培训,并对护理工作加强监督、定期评估。(4)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目标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干预7 d。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1)康复相关指标:严密监测患者症状、体征,统计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转变为半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2)并发症:重点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恶心呕吐、腹胀。(3)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7 d后,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G)[5]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涉及患者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及功能状况等方面,共27个条目,总分0~108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相关指标的比较
察组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转变为半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相关指标的比较(d,±s)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ACT-G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ACT-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两组患者的FACT-G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观察组患者的FACT-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ACT-G评分的比较(分,±s)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一般起源于胃黏膜细胞。胃癌病因复杂,常以已有的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变为基础,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环境及饮食、遗传等因素作用下,逐渐向胃癌转变[6]。及时有效的治疗及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临床意义[7]。
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解除腹胀,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8]。胃癌根治术患者通过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能够促进残胃排空、减轻胃肠负担、减轻腹胀、促进创口愈合。在术后留置胃管过程中,需要保持胃管的通畅性,及时抽空内容物,从而减少毒素吸收、减轻腹胀,发挥留置胃管的效果,避免无效的胃肠减压及张力性残胃吻合破裂引起的并发症[9]。为了保证能够实现理想的胃肠减压效果,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十分重要。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控制情况。
常规护理模式没有具体且针对性强的干预目标,整体措施实施缺乏导向性,且易流于形式或出现疏漏,应用于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无法实现理想效果[10]。而目标管理模式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科室医护人员共同从长久积累的护理干预经验出发,规范护理标准,能够让护理工作更符合患者实际需求,提升护理质量。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及个人诉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设计相关目标并有效实施,能够让护理更具目标性、针对性,并有效提升患者配合度,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11]。合理设置巡视时间能够在保证对患者恢复情况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患者得到更好的休息,减轻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恢复。每日进行风险项评估可及时发现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并发症相关的高危因素,从而尽早处理应对,有效防控。胃管置入深度对负压引流效果有关键性影响,插入过浅无法充分引流,而插入过深容易造成胃管在胃内盘曲、打结或进入十二指肠,因此监测调整胃管置入深度具有必要性[12-13]。对术后留置胃管患者而言,负压吸引器具有重要的引流及胃肠减压作用,定时监控其状态,能够有效降低其失灵、漏气及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减少并发症。观察胃液色、质、量,并做好相关记录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胃蠕动恢复情况,此外,该记录还能够为患者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提供较好的参考[14-15]。加强呼吸道护理不仅可使患者因呼吸道异物发生感染的风险降低,也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配合护理干预[15]。通过对小组成员开展定期培训,并加强监督、定期评估,可使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技能水平显著提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更高质量的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工作,可提升其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更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从而保证护理干预效果,有助于患者康复[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转变为半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量表(FACT-G)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观察组患者的FACT-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目标管理模式干预下,患者康复进程明显加快,且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目标管理模式的干预效果较好,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季志刚,王霄鹏,刘杰,等.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对胃癌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8):1624-1626.
[2]李静,孙亚莉.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胃癌手术患者护理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22):3453-3455.
[3]张艳秋,李永超,赵峰,等.目标管理路径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癌症进展,2017,15(9):1099-1101.
[4]王蔚文,孙明.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386-1389.
[5]彭秋林,陈曦.FACT-G量表用于胃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估及相关因素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5):112-113.
[6]邵月春,郭佳佳,周艳,等.集束化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可减少胃镜下手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36(8):3403-3407.
[7]张丰韬,关宁.术后护理干预在促进胃癌根治术胃肠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77-79,83.
[8]羊鑫,吕剑,徐传奇,等.胃肠减压在根治性近端胃癌切除术后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8,44(12):122-124.
[9]于勇.不同胃管处理方式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胃肠恢复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1688-1689.
[10]魏东华.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胃癌术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69-72.
[11]孙蔚.目标性护理在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7):857-859.
[12]覃芳红,梁贤,卜秀群,等.护理专案改善活动降低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1):20-22.
[13]张思云.半肝切除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变化及胃肠减压对其变化的影响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2):2077-2079.
[14]朱希燕,纪颖,王书彩,等.持续质量改进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胃管非计划脱管的实践效果[J].河北医药,2017,39(14):2217-2219.
[15]白春花,陈莉,傅巧美.负压吸引器与抗反流引流袋在胃癌患者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69-71.
[16]白佳,胡利娜.不同种口鼻咽护理方法对胃镜下手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0):1242-1245.
[17]朱光霞,陈惠.医护一体化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不良情绪和机体免疫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0):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