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选择内镜保胆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0-11-25 所属分类 论文指导 作者有话说:期刊信息纠错
  摘    要:目的:探讨内镜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9年8月收治胆囊息肉患者13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保胆取息肉术在胆囊息肉临床治疗中具有更为显着的优势,可有效缩短治疗及预后时间,且对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胆囊息肉 内镜保胆取息肉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息肉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一类病变,多与胆囊炎、胆囊结石以及胆固醇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临床常伴有上腹闷胀、餐后疼痛等症状[1-2]。以往临床治疗多以胆囊切除的治疗方式为主,其中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且康复速度缓慢,因此,近年来已逐渐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替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快捷、靶向性强等优势,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3]。但随着临床对胆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胆囊不仅具有储存胆汁、缓冲胆管压力等功能,还具有浓缩胆汁、分泌黏液以及排空空气的作用[4],胆囊一旦被切除,极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出现,明显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效果。因此,临床将内镜保胆取息肉术应用到胆囊息肉治疗中,在保留胆囊的条件下取净息肉,进一步降低患者受到的创伤,对其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5]。在此,本文对内镜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息肉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与探讨,以供临床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9年8月收治胆囊息肉患者13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男36例,女29例;平均年龄(38.5±3.6)岁;息肉范围5~15 mm,平均(7.9±2.4)mm。观察组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38.7±3.3)岁;息肉范围5~15 mm,平均(7.7±2.2)mm。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确诊为良性胆囊息肉,且资料较为完整;(2)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肝胆疾病或恶性胆囊息肉;(2)配合度及依从性较低;(3)存在手术禁忌证。
  方法:(1)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消毒后,插管并建立气腹,随后于脐下Trocar处置入腹腔镜,借助腹腔镜对患者胆囊进行全面探查,对其剑突、腋前肋进行穿刺,随后置入套管将腹壁与胆囊进行分离,待分离完成后将胆囊提起进行切除,随后进行止血及清洁操作,最后缝合伤口。(2)观察组采用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给予麻醉消毒后,插管并建立气腹,随后于脐下Trocar处置入腹腔镜,借助腹腔镜对患者胆囊进行全面探查,在其右肋缘与右腋前线交点下3 cm处及剑突下5 cm处做3 cm的切口,将肌层逐层分离后提起胆囊底部,在其底部扩充0.6 cm的切口,随后将胆管镜由此切口置入,对其胆囊内胆汁进行吸收并冲洗,借助胆管镜对腔内息肉进行切除,并从小到大取出,及时送交冷冻病理检查,同时注意止血处理,完毕后通过胆管镜对胆囊管口进行探查,避免游离或碎小的息肉残留,确定无息肉残留后,若病理结果为良性,则关闭手术切口,结束手术。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水平、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后情况。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围术期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比较(n)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随访记录中,对照组发现肝内胆管结石1例,发生率为1.5%,无复发情况出现;观察组中并无其他胆管系统疾病出现,但有3例患者存在复发情况,复发率为4.6%,经病理诊断为胆固醇性胆囊息肉复发,均行腹腔镜切除术治疗。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胆囊息肉治疗方式,可通过切除胆囊将相应疾病彻底解决,具有较高治疗效果,且不易出现恶化及复发情况[6],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胆囊的切除,患者在术后极易出现反流性胃炎、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并发症情况,甚至对其胆管造成一定影响[7]。此外,患者在切除胆囊后,极易引起代偿性胆管扩张的风险,从而导致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甚至引发结肠癌等疾病[8],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度及身心健康。
  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是在保留患者胆囊基础上进行息肉清除的治疗方式,可有效避免胆囊切除术造成的血管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同时保持胆囊正常形态,使机体在术后的生理功能得以维持[9],且可通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灵活调整,具有方便快捷、微创、风险小、并发症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术期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内镜取息肉术可有效缩短患者治疗及预后时间,且对其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临床意义。在随访记录中,观察组出现3例复发情况,而对照组则并无复发病例出现,这是由于内镜取息肉术保留了患者胆囊功能,但并未遏制胆囊息肉的复发,因此对于胆囊切除术具有更高复发风险。此外,在观察组中并未出现其他胆囊疾病,而对照组则存在1例肝内胆管结石,这与胆囊被切除造成的代偿性胆管扩张有关。
  综上所述,相较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而言,内镜保胆取息肉术在胆囊息肉治疗中具有更为显着的应用优势,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郑,谭智明.大黄利胆胶囊联合微创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9,9(9):65-67.
  [2]朱星屹.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专家共识(2018版)[J].中国内镜杂志,2018,24(9):106-112.
  [3]李骜,张东,王红伟,等.内镜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对比[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8,30(5):383-386.
  [4]程相超,赵建红,袁启东,等.微创内镜保胆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效果对比[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8,12(3):229-231.
  [5]任兴宇,宋卫林,王欣成.胆囊息肉选择内镜保胆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3):81-82.
  [6]王亚峰.腹腔镜微创保胆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4):164-165.
  [7]王福刚.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59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8):81-82.
  [8]郭庆峰,李娜,姜涛.微创内镜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对比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4):368-369.
  [9]胡志新,于占杰,竭淑菊.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51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216-217.